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专家谈 » 精子生殖学术讨论

中医药对体外受精-胚胎移植失败后的调理

2023-04-13 19:06:26 点击数:
【体外受精失败概述】

在体外受精-胚胎移植(IVF-ET)的过程中,控制性超促排卵及胚胎移植后均会运用大量的外源性激素,从而导致一系列医源性并发症,如超促排卵药物引起的并发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,与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多胎妊娠、异位妊娠等。这些都可以得到及时处理。但IVF-ET失败后继发的月经失调、闭经等,西医治疗多采取等待或自然恢复疗法,时间推延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困扰和经济负担。通过中药调理,可改善患者症状,缓解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,疗效颇著。

【体外受精失败病因病机】

肾为生殖之本,也为月经之源。在IVF-ET过程中,大量外源性Gn的刺激,造成短时间内大批卵泡被募集、发育并成熟,促发肾气过盛,导致肾精(天癸)大量分泌,容易耗损肾之阴阳,造成月经失调。而反复移植的失败、家庭及社会的压力、高额的医疗费用均可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,影响肝之疏泄,肝气郁滞,气血失和,或肝郁化火,以致月经失调。又因乙癸同源,肝肾二者的病变亦可相互影响,从而使肝肾失调,冲任损伤,月经失调。

【体外受精失败临床表现】

1.月经先期

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,甚至10余日一行,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。若周期仅提前数天,无其他不适,则属正常范畴,如偶尔一次超前,不作病论。

2.月经后期

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,甚则两三个月一行。一般认为,月经后期要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。若仅延迟7天以内,无其他症状出现,或偶尔一次周期落后,均不作本病论。此外,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,而无其他症状者,亦不作病论。

3.月经过少

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经血量排出明显减少,甚至点滴即净;或行经时间过短,不足2天,经量也因而减少者。

4.继发性闭经

即正常月经建立后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者,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止3个周期以上者。

【治疗】
(一)月经先期

1.辨证论治

(1)肝郁血热证

辨证要点:月经先期,量偏多,偶有减少,色紫红,有血块,胸闷嗳气,烦躁,乳房作胀,或心烦易怒,夜寐甚差,口苦咽干,舌质红,苔薄黄,脉弦数。

治法:清热凉血调经。

方药:清经散(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减。

丹皮、黄柏、茯苓、泽泻、白芍、干地黄、焦山楂、地骨皮、青蒿、炒黄芩。

(2)阴虚血热证

辨证要点:月经先期,量多或少,头晕心慌,腰膝酸软,夜寐甚差,手足心热,舌红,苔少或无苔,脉细数。

治法:养阴清热调经。

方药:丹栀逍遥散(《校注妇人良方》)加减。

黑山栀、牡丹皮、当归、白芍、白术、茯苓、醋炒柴胡、生甘草、墨旱莲、钩藤、莲子心。

中成药:①坤泰胶囊,每次4粒,每日3次,口服;②丹栀逍遥丸,每次10丸,每日3次,口服,经行停药。

(3)脾气虚证

辨证要点:月经先期、量多、色淡红、质清稀无血块,头昏神疲,气短懒言,纳食较少,大便或溏,小腹空坠,舌质淡,苔薄而润,脉虚大无力。

治法:健脾益气,固冲摄血。

方药: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加减。

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煨木香、炙远志、陈皮、白芍、合欢皮。

中成药:归脾丸,每次10丸,每日3次,口服,经行停药。

2.针灸治疗

(1)基本治疗

主穴:关元、气海、血海、三阴交。

配穴:实热证,加曲池或行间;虚热证,加太溪;气虚证,加脾俞、足三里;月经过多,加隐白;腰骶疼痛,加肾俞、次髎。

操作:关元、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,气海用补法,血海用泻法。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。气虚者,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。

(2)其他治疗

1)耳针法:

选取皮质下、内生殖器、内分泌、肾、肝、脾。每次选2~4穴,毫针刺用中等刺激,或用耳穴贴压法。

2)皮肤针法:

选取背腰骶部夹脊穴或背俞穴,下腹部任脉、肾经、脾胃经,下肢足三阴经。用梅花针叩刺,至局部皮肤潮红,隔日1次。

3)穴位注射法:

选取关元、三阴交、气海、血海、肝俞、脾俞、肾俞。每次选2~3穴,用5%当归注射液或10%丹参注射液,每穴注入药液0.5ml,隔日1次。

一般多在经前5~7天开始治疗,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治疗,连续治疗3~5个月,直到病愈。若行经时间不能掌握,可于月经净止之日起针灸,隔日1次,直到月经来潮时为止,连续治疗3~5个月。

(二)月经后期

1.辨证论治

(1)阴血亏虚证

辨证要点:月经后期,经量偏少,色淡红,质稀,无血块,伴有头昏腰酸,心慌,平素带下甚少,夜寐欠安,舌淡红,少苔,脉虚细。

治法:滋阴养血。

方药:小营煎(《景岳全书》)加味。

当归、白芍、熟地、山萸肉、枸杞子、焦山楂、炙甘草。

(2)瘀滞证

辨证要点:月经后期,量少,色紫黯,有血块,小腹胀痛,胸闷烦躁,乳房作胀,舌质黯红,苔薄黄,脉弦或细弦。

治法:理气行滞,活血调经。

方药:七制香附丸(《济阴纲目》)加减。

制香附、当归、牡丹皮、赤芍、白芍、艾叶、乌药、川芎、柴胡、红花、片姜黄、延胡索。

2.针灸治疗

主穴:气海、归来、血海、三阴交。

配穴:实寒证,加神阙、子宫;虚寒证,加命门、腰阳关。

操作:气海、三阴交用毫针补法,亦可用灸法;归来用泻法。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。

(三)月经过少

1.辨证论治

(1)阴血虚证

辨证要点:月经后期,经量逐渐减少,甚则点滴即净,色淡红,质清稀,伴头昏眼花,腰背酸楚,或有耳鸣,平素带下甚少,苔薄白,脉细弦。

治法:滋阴养血调经。

方药:小营煎(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。

当归、大熟地、山药、白芍、枸杞子、炙甘草、丹参、怀牛膝、山楂。

中成药:①八珍益母丸,每次服5~10g,每日2次,口服,空腹温开水下;②归芍地黄丸,每次5g,每日2次,口服,饭前淡盐开水下。

(2)肝郁证

辨证要点:月经后期,经水涩少,行而不畅,色紫红或黯黑有块,小腹胀痛,胁肋作胀,经前乳胀,烦躁不安,苔薄白,脉弦或涩。

治法:疏肝理气,活血调经。

方药:七制香附丸(《济阴纲目》)加减。

制香附、当归、川芎、赤白芍、熟地、白术、砂仁、广陈皮、黄芩。

中成药:四制香附丸,每次6~8g,每日2次,口服,饭前温开水下。

2.针灸治疗

主穴:中脘、下脘、气海、关元。

配穴:中极、气穴、下风湿点、水道。

操作:中脘、下脘、关元用平补平泻法,气海用补法。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。

一般多在经前5~7天开始治疗,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治疗,连续治疗3~5个月,直到病愈。

(四)继发性闭经

1.辨证论治

(1)阴血虚证

辨证要点:闭经较久,形体清瘦,头晕心悸,腰膝酸软,夜寐多梦,或胸闷烦躁,潮热出汗,午后尤甚,舌质偏红,或舌红少苔,有裂纹,脉弦带数偏细。

治法:滋阴养血,佐以调经。

方药:归肾丸合柏子仁丸(均为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。

柏子仁、丹参、熟地、枸杞子、杜仲、菟丝子、泽兰、怀牛膝、山萸肉、白芍。

(2)气阳虚衰证

辨证要点:闭经较久,头晕腰酸腹胀,尿频清长,形体浮肿,畏寒,性欲缺乏,小腹坠胀,大便或溏,脉细苔白。

治法:补肾助阳,温调月经。

方药:补阳参茸汤(夏桂成经验方)加减。

人(党)参、鹿茸、熟地、白芍、怀山药,菟丝子、淫羊藿、肉桂、丹参、川断、覆盆子、茯苓。

(3)气血虚弱证

辨证要点:月经后期量少,心悸怔忡,神疲肢软,面色苍白或萎黄,头晕目眩或纳少便溏,舌质淡红,脉细弦或细弱。

治法:益气养血调经。

方药:人参养荣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加减。

炒当归、白芍、熟地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丹参、酸枣仁、黄芪、陈皮、远志、肉桂、五味子、炙甘草。

(4)气滞证

辨证要点:经闭,精神抑郁,烦躁易怒,胸胁胀满,少腹胀痛或拒按;或者情怀不畅,默默不欲饮食,或口烦渴,喜饮凉水,状如消渴;大便秘结,舌质边紫,苔黄白腻,脉细弦或沉涩。

治法:理气疏肝,化瘀通经。

方药:逍遥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加减。

当归、赤白芍、茯苓、制苍术、陈皮、广郁金、炒柴胡、丹参、泽兰、制香附。

(5)血瘀证

辨证要点:闭经,小腹或有酸痛感,烦躁口渴,不欲饮,或则有少量出血,色紫黯,有如经行之状,小腹作胀。舌质紫黯,或有瘀紫点,脉象细涩。

治法:活血化瘀,通调经血。

方药:促经汤(《医统》)加减。

桃仁、红花、川芎、当归、赤芍、香附、苏木、莪术、熟地、肉桂。

2.针灸治疗

(1)针灸:

针刺促排卵,在月经周期14天开始,针刺关元、中极、子宫、三阴交。每日1次,共3次,每次留针30分钟,平补平泻。

(2)艾灸:

关元、中极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。每次选3~4个穴位,每天1次。

(3)耳针:

肾、肾上腺、内分泌、卵巢、神门。每次选4~5个穴位,每周2~3次。

【诊疗述评】

本病应当治本调经。而调经之法则重在补肾调肝、健脾和胃、调理冲任气血。肾为天癸之源、冲任之本,月经的产生和调节以肾为主导,故调经以补肾为首要治法。肝藏血,主疏泄,女子以肝为先天,易为情志所伤,阴血暗耗,故调肝重在理气解郁,养血柔肝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气机升降之枢,脾主统血。健脾重在益气运脾除湿,益气摄血。冲任气血充盛调顺,血海按期满盈,胞宫定时藏泻,月经信而有期。

另外,IVF-ET失败后,患者往往承担着很大的精神压力,所以,在药物治疗的同时,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,帮助他们建立信心,更好地配合治疗。

【古代文献精选】

《傅青主女科·调经》:“先期而来多者,火热而水有余也;先期而来少者,火热而水不足也……后期而来少,血寒而不足;后期而来多,血寒而有余。”

《万氏妇人科·调经》:“瘦人经水来少者,责其血虚少也……肥人经水来少者,责其痰碍经隧也。”

《医学正传·妇人科上·月经》:“况月经全借肾水施化,肾水既乏,则经血日以干涸……若不早治,渐而至于闭塞不通,甚则为瘕血膈劳极之证,不易治也。”

《素问·腹中论》:“有病胸胁支满者,妨于食,病至则先闻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支清,目眩,时时前后血,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血枯,此得之年少时,有所大脱血,若醉入房中,气竭肝伤,故月事衰少不来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复以何术?岐伯曰:以四乌鲗骨一 茹二物并合之,丸以雀卵,大如小豆,以五丸为后饭,饮以鲍鱼汁,利肠中及伤肝也。”